去年工作辛苦 收获粒粒“珍珠”
- 浏览:217次 发布时间:2013-01-17
一:我市招商引资巧梳妆觅得79个俏新郎
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让企业不仅能招得来项目,而且能留得住项目、发展好项目。2012年,我市搭起了“红绣楼”,抛起了“红绣球”,招商引资巧梳妆觅得 79个“俏新郎”,全市新开工、奠基、签约和洽谈推进项目共79个,投资总额335.8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6个,投资总额8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03亿元;开工奠基项目16个,投资总额96.42亿元;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95.2亿元;正在洽谈推进项目23个,投资总额61.14亿元。
去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全省对外开放和大招商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汇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开展“全员招商年”活动。持续领导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招商选资呈现风劲潮涌的好态势。
先搭“红绣楼”。2012年,我市新出台的《汝州市招商选资鼓励办法》、《汝州市招商选资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全员招商年”工作意见》3项强有力的创新政策,推动全市形成了招商引资热潮。从市主要领导到村级干部、从市直单位到各乡镇(街道),无不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上下互动,压力驱动。区外、省外、境外数百家投资商纷纷来汝州考察、洽谈、签约。新签约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再抛“红绣球”。2012年,我市采取“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模式,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市领导带队分别到南京、温州、福州、宁波、青岛、北京、上海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纺织加工项目、阀门精加工项目、生物科技项目、电器制造项目、 精细化工项目等行业招商。
巧约“俏情郎”。2012年,我市采取“请进来”的招商引资模式,邀请客商到汝考察。台湾乐德集团董事长林丰川、台湾永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干伟民、香港乐德集团总经理强雕洪、华润集团(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宗阁、雨润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祝义财、新加坡华星水务董事长萧孙喜、环球华商控股集团执行主席柴松献、乌克兰新世纪公司董事长高学栋等先后参观考察了汝南产业集聚区、温泉旅游开发等,使客商更加了解汝州的优势所在,达成了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
觅得“好知音”。2012年,我市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了投资20亿元的风电开发项目;第七届中博会,签约了20亿元的欣裕科技燃料油项目;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了投资3亿元的仿古地墙砖生产线项目;第四届华合论坛,签约了投资 17.5亿元的风驰绿能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投资25亿元的雨润集团商业综合体项目、投资15亿元的华锐风电项目、投资3亿元的中原戏曲文化产业园项目; 2012年河南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分别签约了投资2.8亿元的圣华原铝业年产5.5万吨铝型材项目、投资2亿元的年产 1.2万台(套)积点设备制造项目、投资5.0338亿元的1000万吨煤炭物流项目。
为让项目招得来、留得住,我市在投资环境的硬件上加大资金投入,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作用,完成了汝南产业集聚区回形路网工程,开通了南北工业大道和东西主干道。汝东高新技术园区报批了近千亩用地计划,落户了新乐电器、春秋机电、申通物流等一批项目。在政策与服务上,实施了两个“零接触”,跟踪服务。对签约项目坚持跟踪服务,落实政策,及时解决难题。二:我市专利授权数位列全省县(市)前十强
记者近日从市科技局获悉,2012年度我市专利授权数量居全省县(市)前10名。
作为第五批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我市2012年专利申请410件,专利授权234件,专利授权数量居全省县(市)前10名,在全省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探索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城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新思路,把知识产权工作贯穿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全过程;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办公室积极开展服务,到企业调研,指导、帮助企业申报;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取得显著成绩。三:我市新增就业35000余人
2012年,全市68.5万适龄劳动力人口(16周岁-59周岁)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首次突破45万人,新增就业35000余人。
去年,我市通过举办企业座谈会、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为辖区企业输送合格用工400余人,并组织专人主动深入企业发掘岗位,先后征集到岗位2000多个,陆续在电视台发布了用工信息。去年3月,我市在汝州剧院广场开展了“一走五送”春风行动,当天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共有102家,提供就业岗位1536 个,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册,3000余名失业及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未就业大学生到现场求职,最终400余人达成了就业协议,有效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去年下半年,我市陆续组织了600多人参加郑州富士康招募活动,先后进厂230人,有效缓解了全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我市进一步拓宽公益性岗位开发领域,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18个,分布于科技局、交通局、环卫处、医疗卫生系统和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所等单位,安置的职工均为零就业家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并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此外,按照就业专项资金的扶持激励政策,对218名灵活从业人员进行了社会保险补贴。与此同时,对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技术培训,先后在杨楼、纸坊、庙下、小屯等乡镇设立了教学点,举办计算机、电子缝纫等技术培训班,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学到一技之长,先后对 6184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2058名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插上了就业翅膀。
2012年,我市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市新增就业35000余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765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3800余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70人,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00人……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