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汝州新闻网 > 活动动态 > 正文

文化馨香满汝州——汝州市文化建设发展纪实

  • 浏览:280次 发布时间:2013-01-17
  •     2006年5月18日,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在我市胜利开幕。
        2009年5月18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我市胜利开幕。
        2010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在我市胜利开幕。
        ……
        艺术节、文化节期间,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中国“汝官瓷”杯书画作品大奖赛等国家级赛事也在我市隆重举行,不仅更好地宣传了汝州文化,也成功将汝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推出河南、推出中国、推向世界。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文化站13个、文化大院30个、农家书屋457个,2012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252场次,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约5000场次,百万汝州人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抓精品,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核心,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名市”战略,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用文化滋养城市、引领发展,推动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呈现出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通过不断提高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中国曲剧艺术节,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中国“汝官瓷”杯书画作品大奖赛和中华名窑·瓷魁之乡、中国曲剧之乡“两节两赛两乡”的创办水平,努力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使曲剧、汝瓷等汝州文化元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目前,我市拥有汝瓷开发公司、汝瓷研究所50余家,年产汝瓷200余万件,产值2亿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推进汝瓷文化产业园区、汝州温泉观光医疗产业园区建设和大怪坡群——风穴寺旅游开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汝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搞建设,完善文化阵地设施
        为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市群艺馆、图书馆等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对馆舍进行升级改造,扩大报刊阅览室面积,不断增加图书存量,新购图书3000册,上架报刊400余套;积极响应国家“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改造后的馆站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汝瓷博物馆筹集资金对文物展室和库房进行了安全加固,改造后仅去年上半年就先后接待中外专家、各级领导和其他游客15万人。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体育运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共争取配套资金914万元,建设标准化农家书屋457个,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投资80多万元,建成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并投入使用,免费向群众开放。另外还建成了437个村级文化信息服务网点,每个网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设施设备,定期向群众开放,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又投资500多万元,建成13个文化站、30个文化大院,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缺乏文艺活动场地和看书困难的问题,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享成果,文化惠民乐万家
        为深入推进文化乐民、文化惠民,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近4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抓好“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先后演出200余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到20多万人次。按照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市积极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去年我市已完成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活动252场次,电影公司每年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放映公益电影达到5000余场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另外,我市积极鼓励专业及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贴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不断加大文艺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创作人员,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2012年,我市把出精品、提品位、求效益作为重点和主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反映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诗歌、散文、戏剧、小品等综艺类文艺作品,先后征集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并专门组织演职人员进行集中排练,通过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将其呈现给全市群众。
        在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在我市城乡到处可见群众载歌载舞、歌唱美好生活的场景,群众整体素质提高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生活质量就像芝麻开花,一年更比一年高。